Wid.2671122
-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章读后感
[0]
实际上,我认为这本书该有各种样式的读后感。
比如我有一点浅显的想法,关于这本书的阅读笔记该写成【阅读前的准备】【阅读时该遵守的规则】【阅读后该做的事】这样的形式。但这种形式的读后感是要在读完书整理完一遍以后才能做的,所以我暂时以每一章的形式来写读后感。毕竟这本书结构很严谨,这么写读后感也无可厚非。如果有精进的需求,我将在整理完这本书以后继续写另一种形式的读后感。
那么,我将开始表述我阅读了这本书序言以及第一章之后的片面感受。
[1]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如果说,别的阅读工具书是磨刀石,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直接把刀递过来了。
首先,作者对所谓“阅读的人”下了一个定义。“阅读的人”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
后面半句话暂且不论(被这么夸真的好惶恐.jpg),至少前面半句话我很赞同。每一个阅读的人,都习惯于捧着纸质书或者电子书,从文字里汲取知识。
如今的社会,人越来越习惯于快节奏的短视频。人们从大量的视频里汲取快乐,汲取资讯。能原速看完长视频的人越来越少,能阅读长篇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严肃文学的人更少。
写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正如作者说的一样——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有所追求的人该意识到这点,着手打破这种困境。
现在媒体太兴盛发达了,媒体们把自己想传达的思想精致包装,送到人眼前。人不需要自己思考,就能在精致包装的“商品”里得到合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想。
好比一些视频下的评论,你觉得它说得很有道理,跟你的想法不谋而合。给它点了个赞,你就觉得是你自己的想法输出了,然后你继续乐呵呵地刷下一个视频,并不输出自己的评论。
实际上,那不是你的思想,那是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表述,你只是别人思想的拥趸。你的思想依旧潜藏在无知的黑幕里,模模糊糊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来表述。
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跟着作者继续深入阅读这本书。
[2]主动的阅读
作者在第一章里提醒了读者。
第一,阅读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何为主动的阅读?这里作者只是带过了一下。毕竟整本书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不急一时。
他先谈论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若是想要理解一本书,不仅需要读者的努力,也要作者的努力。作者得尽力考虑用什么样的词汇什么样的表述使得读者理解他的想法,同样,读者也需要通过主动阅读掌握作者的观点。
将几位读者放置在同一环境,所有外界实验条件一致,让他们阅读同样一本书。观察人员会发现,有些人读得比另一些人好。毫无疑问,那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主动,在阅读这一活动里参与了更多技巧。
[3]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再将实验推回最初的时间段,即,读者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
正如做一份工作,我们会有一些目的。我想在这份工作中精进什么能力,又或者,我只是想要钱。阅读也是一样的。
作者在这里面进行了分类——为获得资讯而读,为求得理解而读,为娱乐消遣而读。
如何定义“为获得资讯而读”?作者是这么说明的。
【我们自己在阅读报纸、杂质,或其他的东西时,凭我们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了。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当了】
举个例子。初等数学。九九乘法大家都会,就算再看一千个加减乘除的式子也不会增进理解。
如何定义“为求得理解而读”?抛出作者的说明。
【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
同一个例子。已经学会了高等数学,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去了解最小二乘法或是马尔科夫链,学会了,那就是增进了理解力。(可能不是那么恰当)
如何定义“为娱乐消遣而读”?看字面意义也能知道了吧。世界上有名著就会有厕所读物。为娱乐消遣而读,【那是最没有要求,也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做到的事】
我们已经将三个阅读的目的解释清楚了。那么,什么叫真正的阅读呢?显然,第二类是真正的阅读。
【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这样我们就可以粗略地为所谓的阅读艺术下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己的过程】
实际上,在这里我有一点不同的意见。我认为阅读还是要借助外力的。人不可能自己参透世间万物,总有人在别的方面比你更懂。先人已经为现人搭好了梯子,我们为何不可以踩上巨人的肩膀去见云彩呢?
也许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我会同意他的看法,我会对他所下的“阅读艺术”的定义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第一遍的时候,我还是先浅显记录一下自己的看法。
当然了,一本书可以兼具以上三种阅读目的。正如阅读《病隙碎笔》时,我有时候能收获资讯,有时候能收获娱乐消遣,有时候能在读史铁生的文字时进行联想,拾人牙慧,捏出一点自己浅薄的思考。
这三者其实是不冲突的,主要还是看读者怎么阅读一本书。如果阅读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遣,那为什么不去看抖音短视频,还要读书呢?
[4]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作者在这块的标题已经写得很明显了。阅读就是学习。
学习是终生的事业。以前我不懂这句话,那时候我很讨厌读书,毕竟不是自愿的事,强扭的瓜不甜。我想着走出学校就能不学习了吧。在我开始写文的时候,我才终于理解了,学习是会伴随人一生的事,
好的,将目光收束回文章。在前文中,作者提到了“为获得资讯而读”与“为求得理解而读”。吸收资讯,换句话来说,就是知道了某件事发生了。求得理解,换句话来说,解释得了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的,跟之前的事情有什么关联,同类事情的差异等等。
大概类似于,最近莫斯科音乐会恐怖袭击的事情。记住了这件事情的发生,那就是获得资讯。能讲清楚前因后果,背后牵扯的一些国际形势,再联系上之前的某些政府做出的某些事,对比同类事情,那就算是理解了这件事。(个人观点)
实际上,获得资讯是获得启发(求得理解)的前置动作,但是完成这一步的跨越,需要读者自己的努力。
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实际上没有读懂。有些人以为自己引用了名著言论,就是非常了不起的“阅读了很多书”,那是一类错觉。当你脱离了书本还能将它的主题讲出,还能将它恰当地化用于别的场景,这才算是“阅读了很多书”。
否则,那就是死读书,容易造成【他还特爱引经据典,但经常用得不是地方,总是露怯】的情况。
怎么脱离这类错觉,怎么真正获得理解呢?答,学习。
我们再回顾问题和问题的推导过程。
已知前提:阅读就是学习。
问题:读者如何在阅读一本书时获得启发(求得理解)?
步骤一,获得资讯(即,明白事情的发生)
步骤二,学习。
推导到这里,是不是会有些疑惑,阅读不就是学习吗?你这个步骤二好像是废步骤啊?我们要知道,数学中是有集合这个概念的,学习是一个大类,而阅读包括在学习这个大集合里。我们先从大集合里分类。
学习分为【自我发现的学习】和【指导型的学习】
继续下定义。
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没有老师指导的方式。
被引导的学习:要旁人的帮助。
当然了,两类学习方式没有高下之分,只要能学习到都是好学习~
同样的,我们将阅读的定义放宽,也把阅读分为两类。
【我们可以说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严格来说,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
【指导型的学习(被教导,或辅助型的学习)是阅读一本书,包括倾听,从讲解中学习的一种艺术】
好了,我们已经将步骤二解释清楚了。接下来进入步骤三,思考。
我们接着看思考的定义。
【思考是指运用我们的头脑去增加知识或理解力】
是不是和刚才【阅读的艺术】的定义,【这样我们就可以粗略地为所谓的阅读艺术下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己的过程】有些像呢?www
是的(反正我认为是的)
步骤三也已经结束了。我们再把整个问题和推导步骤合起来看。
已知前提:阅读就是学习。
问题:读者如何在阅读一本书时获得启发(求得理解)?
步骤一,获得资讯(即,明白事情的发生)
步骤二,学习。
步骤三,思考。
很好,我们似乎已经把问题解决了,至少我们知道了一些粗略的步骤,中间的细分还要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进行补充。那么,让我们把所有的步骤整合起来。
即,获得资讯,学习,思考,这三个步骤合在一起,这时我们叫它什么呢?答,阅读的艺术。
【简单地说,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在这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不同于数学推导过程,这类偏文科形式的阅读,经常会出现后一步骤包含前一步骤这种事。获得资讯是获得启发的前置条件,思考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个动作。要学会后者,总是不能抛弃前者的。
好了,今天的阅读笔记到此结束。我要去享受我所剩无几的周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