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6188054
-
【爱丽舍】法兰西组曲(附时间线)
【法兰西组曲】
时间线:
1、1940.6 法国投降
2、1940.8 两人相遇(路德维希19岁,1921年生),弗朗索瓦丝31岁(1909年生)
3、1942.8 路德维希被部署到布列塔尼海岸
4、1942.10 弗朗索瓦丝怀孕回巴黎,路德维希发现弗朗索瓦丝是间谍,自请去东线
5、1943.7 玛丽亚出生
6、1944.5 弗朗索瓦丝离开巴黎,前往美国
7、1944.8 法国解放
8、1945.5 德国投降,路德维希被俘
9、1946 阿尔弗雷德找到路德维希
10、1951 法越战争爆发,弗朗西斯前往西贡
11、1954奠边府大捷
12、1956年,法军远征军全部撤出越南
12、1958年 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爆发,弗朗索瓦丝成为议员(49岁),路德维希(37岁),玛丽亚(15岁)。
文名来源于同名电影法兰西组曲Suite française。四月开始写,六月中旬开始陆续发,这是APH系列的第二篇同人,想塑造一个和《卡托加战俘营》不一样的独,一个更加年轻、接地气的独。
战俘营独,27岁的少校,出身容克贵族,有原则,还有些不明显的傲气。碰到关键原则性问题,比如说杀俘,少校可以直接顶撞上司,或者干脆让对方白纸黑字写清楚再下命令,口头的不接,少校完全干得出来这种事。组曲独,19岁的少尉,出身于德国北部宗教家庭,父亲是神父,算不上大富大贵,属于乡绅阶层。努力认真上进,基层出身的军官很得下属爱戴,年纪比较小还会被同僚照顾,组曲独服从性更高,尽管对命令十分不满,但被逼的没办法了也会去做。他这样的背景,没有天真的资格。
路德维希的感情观基本已处于现有社会架构下男人所能达到的极致。他并不是一个完人,面对东线的残酷,依然选择装聋作哑,当作什么都不知道,但他无法说服自己,将责任完全推给职责,并因此感到愧疚。他不了解女性,却能够感知到这个世界已有的不公正,在弗朗索瓦丝的步步紧逼下不断退让,愿意让渡既定架构下男性已占有的权利。面对斯拉夫女孩,他没有给自己找理由,对方没有拒绝,便是愿意的,他清楚的知道在男人以武力占领的地方,女性没有办法对自己的命运说“不”。
如果没有各自身份的困扰,两人的感情线其实非常简单,一次简单的邂逅相貌的外在吸引。但引入阶级差和国家命运后,感情便出现变化,一方面,弗朗索瓦丝在学识等方面降维打击产生了神秘感,女人的谈吐、气质所展现出的强大资产和家族底蕴,她的存在,更像是一场巴黎幻梦。这点可以参考《了不起的盖茨比》,黛西是一个典型的trophy wife,她本身象征着这个阶层男性的特权,她是盖茨比的American dream。另一方面,弗朗索瓦丝时不时流露出的婚姻不幸与国破家亡带来的破碎感,直接满足了路德维希的被需要感,进一步助长了他的自信,使他在存在明显阶级差的情况下,敢于主动追求弗朗索瓦丝。理想的追求、性吸引、渴望被依靠的男子主义混杂在一起,构成了爱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重标准下,男女双方的赌注从不对等,男小三和女小三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语,女人拿自我下注时,男人只押上了一小部分。但在组曲的设定中,由于弗朗索瓦丝间谍的特殊身份,却迫使路德维希将前途、未来一切都压上了。路德维希没有意识到,弗朗索瓦丝极端浪漫的表象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有着乱世佳人中斯佳丽般的世俗与坚韧。经历弗朗西斯和皮埃尔两次现实的拷打,她很清楚自己放纵肆意的本钱是什么,她会尽力去关心爱护她爱的人,但并不会允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财富与地位。
路德维希并不蠢,一个年纪轻轻当上军官的人,比绝大多数人更聪明,但教育背景与年龄的差距让他很久后才认清楚这位尊贵夫人的为人,那时他已经爱上她了。对他来说,屈居弗朗索瓦丝之下这种事,面子上相当挂不住,无论多爱她,这点上始终做不到自洽。驻军巴黎期间,他起码可以以“保护者”的姿态出现,绅士礼貌,风度翩翩,哪怕受点委屈也可以说服自己为了爱情而妥协。寄人篱下后,心态便截然不同,弗朗西斯稍微露个脸就能让他心态爆炸。在潜意识里,路德维希依然有这种征服者的思维,他得更强,她才不会被别的男人抢走。实际上,根本决定权在于弗朗索瓦丝本人,并非他对物质资产的获取能力。19岁时面对弗朗索瓦丝就算有点意见也要装大度,后来年纪大了反而有些小心眼,性格上有所变化。大度本就是强者的特权,如果一味要求弱者礼让,无异于利用强权迫使对方沉默着退让。
20世纪以来,在顶层架构中,性别差距有所缩小,但现有婚姻制度依然让女人婚后无法保持单身时的自由度,权利被夫权压榨,弗朗索瓦丝又不像普通女人一样缺乏供养,甚至玛丽亚出生之后通过继承人进一步确保了自身资产的安全性。女人的不婚决定与路德维希是否值得信任无关,而对路德维希来说,则被理解为不值得作为强势的“供养者”被依靠,于是陷入不断自证的困境。
俩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弗朗索瓦丝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会让自己陷入无意义的内耗中。但路德维希是国家宣传机器的受害者,始终认为自己在为意义重大的事业付出奋斗,以至于发现这实质上是一场野蛮的侵略战争,不具备任何正义性时,会感到铺天盖地的幻灭。
面对“是接受自己,还是抛弃过去”这个问题,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路德维希无法接受过去的自己,接受自己意味着要放弃原本的道德体系,接受我就是“zhanfan”,无论如何催眠自己我是不得已而为之,都无法说服自己。在弗朗索瓦丝的引导下,他决定放下过去种种,重新做人,彻底抛弃曾经引以为荣的“军人”身份,以“工程师”的身份获得新生。
弗朗索瓦丝诞生于封建贵族家庭,作为女继承人,她继承了这个阶级男性的一部分特权,使她能够降维打击更低阶层的男性,在此基础上拉平两性差异,获得某种程度的平等,这实质是通过父系权力的延伸完成的。她的幸运在于她是唯一的女儿,得到了男人般的教养,成为别无选择下的选择。
面对同阶级男性时她依然处于劣势。嫁给弗朗西斯意味着失权,成婚即默认弗朗西斯对家族的全部所有权。她选择皮埃尔作为对象来保有相对独立的权利,借鉴了Bel Ami中福雷斯蒂埃夫人玛德莱娜,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将女性的身份作为武器,以间接方式搏取金钱、权力和资源。
然而,她们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低估了社会的结构性作用。
她们并不是恋爱脑的女人,每个决定前都经过仔细考量。玛德莱娜在杜洛华提出婚约时说:“您要明白,婚姻对我来说,并不是一条锁链,而是一种联合。我要自由,要有行动、交往,和出入的绝对自由。我不能容忍别人监视我,嫉妒我,或者议论我的行为。这个男人必须保证平等地对待我,把我当作盟友,而不是一个下级、一个唯命是从、百依百顺的妻子。我知道,我的这些想法和所有人不一样,但我绝不改变。”
这是两人迈入婚姻前的约定。这种约定既不受法律保护,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是否能够履行全凭对方的良心,要他愿意当个文明人的时候才管用。婚后,杜洛华可以轻易无视承诺,并利用婚姻带来的财产支配、遗产继承、家庭分工方面的社会性及法律性影响来碾压玛德莱娜。
在弗朗索瓦丝的时代,终身不婚,财产将由堂兄弟的孩子继承,门当户对或者上嫁,容易被整体吞并,向下兼容,又会碰上皮埃尔这种,俗称吃绝户的男人。
任何选择都谈不上正确。
组曲并不否认皮埃尔与弗朗索瓦丝的爱情,真心喜欢对方并不影响皮埃尔想成为有钱人。婚后,爱情随着时间流逝而变质,皮埃尔跻身上流,把波诺弗瓦财产内化的欲望日益强烈,他想拥有像弗朗西斯这样出身特权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碾压同阶级女性的权利。这是弗朗索瓦丝最终无法忍耐他的原因。皮埃尔出轨,她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皮埃尔造谣她不能生育,她装聋作哑,皮埃尔联合德国人侵吞她的财产,弗朗索瓦丝毫不犹豫动了手。她很清楚,自己能突破女性身份的桎梏,肆意妄为的本钱是什么,这绝对不能被触碰。因此,弗朗索瓦丝再也没有结婚,她比路德维希大了整整十二岁,不能用一切去赌他变心的风险。
弗朗西斯和弗朗索瓦丝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性别表达。弗朗西斯的人生太过顺遂,除了爱情,没有什么求而不得,但爱情对精神的刺激又不够持续,反而像drug,整个人陷入了越来越难以被满足的空虚感中,以至于对人生感到寂寞无聊。真正让他感到活着的时候,只有跟随游击队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那段日子,他选择重回战场,寻找心灵的归宿。
双法感情线比较复杂,对弗朗索瓦丝来说,弗朗西斯比自己更像自己。少女时期的迷恋实质是一种自恋,她在弗朗西斯身上找到了一部分的自己,并希望通过情人关系去支配这部分的自己。但弗朗西斯是一个各方面都已经成熟的男性,怎么会听一个小姑娘指挥?双法的爱情是弗朗索瓦丝的自我完善之路,历经数十年自我怀疑、自我厌弃后,她最终发现,她爱上的,不过是自己的一部分在堂兄身上的投影。
弗朗索瓦丝的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弗朗西斯,在最初的爱情中,愿意作为一个女人,自己规训自己,并用这种形式去爱他,以弗朗索瓦丝找到对方身上那部分的自己而告终;第二阶段是皮埃尔,使她意识到,女人,无论你有多少权利、赢得多少尊重,都处于既定框架内,休想行为不端却没有后果,这一阶段的无力感最为明显,因为皮埃尔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既定差异去对付她了,她在弗朗西斯身上没有栽过这种跟头,以至于极为被动,这一阶段结束于皮埃尔之死;第三阶段是玛丽亚,很遗憾并非路德维希,真正完成自我和解的契机是玛丽亚,她展现了不一样的可能,世界并非无可救药。路德维希对玛丽亚的态度,以及自始至终对于自身特权所保持的克制,让弗朗索瓦丝放弃了用男人一直以来控制女人的方式来控制路德维希。
在这段关系中,路德维希拥有全部的自由,可以选择悉心呵护感情,在养育过程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玛丽亚建立后天的联系,也可以随时退出,和工厂中更加年轻的女人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当然,这种自由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有了其他选择,将失去弗朗索瓦丝、玛丽亚以及目前享受的全部生活。尤其在玛丽亚的问题上,他投入越多,沉没成本越高,而他甚至不是对方名义上的父亲(虽然按基因特征基本知道是生父),这种脆弱的关系,使得不能将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最终,她决定接纳自己。她就是一个女人,路德维希可以和军人割裂,但她无法与女人的身份割裂,只能在既有社会背景下,坦然承认“我就是无法成为现有社会价值体系下的好女人”,
她必须突破道德桎梏去争取利益,不追求手段毫无瑕疵,手头有什么资源,就用什么资源,不自我怀疑,不自证,纵然心有愧疚,却从不后悔。
无论发生什么,她要拽着玛丽亚的手,义无反顾向前走。
这就是弗朗索瓦丝。